bool(false) 新加坡儿童会副会长何乃殷为受虐童筑避风港 - Sian Chay Medical Institution
返回

新加坡儿童会副会长何乃殷为受虐童筑避风港

09日 05月 2021年
2021年5月9日(星期天)的新明日报刊登了《新加坡儿童会副会长何乃殷为受虐童筑避风港》的报道。
目睹受虐儿童多次出入医院却感到无能为力,新加坡儿童会副会长何乃殷留学返新,为受虐及被忽视的儿童打造避风港,忆起无法走出伤痛而自寻短见的孩童,他感叹心疼不已。
涉足儿科领域逾45年,竹脚妇幼医院儿童发展部门资深顾问医生何乃殷教授(72岁)身兼多职,除了在中央医院新生儿与发展医学部担任 荣 誉顾问医生,也是新加坡儿童会副会长。
选择儿科绝非偶然,何乃殷透露,最初是追随了对他影响深远的教授步伐,在儿科实习六个月也触 及妇产科,逐渐习惯和小孩打交道。
即便到其他医科部门实习,若有孩童或青少年病患,都由他负责,因此选择儿科也算顺理成章的事。
他透露,学生时期接触虐童的概念,到后期在医院看见无数受虐的孩童进出医院,却无能为力。
“当时我们虽然知道问题真实存在,但不知道该怎么办,因为这个问题太 大了。”
直到何乃殷到加拿大多伦多的Sickkids病痛医院接受训练,看见急诊室设立特殊部门,协助疑似遭虐待或忽视的儿童,保障孩子的权益,才有了具体方向。
当他返回新加坡,恰逢参与了1985年的受虐及被忽视孩童检讨工作,首次针对相关课题进行资料搜集,并于1987年正式提呈报告,与政府合作推动多项计划,协助这些孩童 ,包 括 新加 坡 儿童 会。
“慈善和民间团体要克服的,不单是公共教育问题、法律的保障,更多是在社区内推动 计 划。”
为此他们设立晨曦儿童之 家,组织如其名,为受虐和被 忽视孩童打造庇护所,让他们生活能重见阳光,多数也慢慢 走出伤痛,在步入社会、组织 家庭后,时不时回来探望,也带儿童之家的儿童出外游玩。
成功案例是理所当然,但那些未能走出伤痛的孩童则令何 乃殷心疼,他透露曾有一名遭受父母虐待的孩童,自小住进儿童之家,性格乖巧。
中学毕业后,他们判断对方能慢慢回到原生家庭,怎料却 接到其寻短的噩耗。何乃殷说很多时候,表面看似无恙,但心内创伤从未愈合。
他们意识到解决问题,需对症下药,加强孩童及家长的教育,预防出现更多受虐孩童,陆续推动教育课程。
何乃殷指出,孩童所蒙受的伤害可分为肢体和心理方面,随着时代的改变,孩童面对的问题也有所不同,如网络霸凌。
目前他们在教导学前教育儿童分辨性侵 犯,何乃殷表示教导孩子辨认触碰是否 令人不适,可让孩童在问题出现时,及时向父母反应。
他表示许多父母反对,认为没必要过早让孩子接触性教育,但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,只能一步步来,逐渐改善。